温州人之温州精神在全国乃至国外都享有盛名,殊不知温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之城,正如龙菲先生在温州市图书馆在《文化·文象·文脉》开讲前所讲的“此次来到章太炎称为“三百年绝等无双”,梁启超赞为“殿有清一代,光芒万丈”, 与德清俞樾、定海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有“晚清经学后殿”、“朴学大师”之誉的孙诒让故乡,在以温州人为纪念他而建的籀园命名的艺术讲坛做讲演,倍感荣幸的同时,不由心生慨叹!”因此,龙菲先生发此感慨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此次的陇菲先生关于《文化·文象·文脉》的讲演也正体现了温州人之“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之精神。
一、文化
首先,对于“文化”二字的含义,得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造字。在中国古代,“文”与“化”是两个单独的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文,错画也。错当作逪,逪画者,交逪之画也。”《考工记》曰:“青与赤谓之文,逪画之一耑也。逪画者文之本义。”“象交文。像两纹交互也,纹者文也。”
[1] 《易·繫辞下》:“物相雜,故曰文。” 韩康伯 注:“剛柔交錯,玄黄錯雜。”《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亂。”《左传·隐公元年》:“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最初,“文”字的意思就是只色彩交错或是纹理的意思。发展到后来,有了文字的意思,《左传·昭公元年》:“於文皿蟲爲蠱。” 杜预 注:“文,字也。”而“化”字在古代则用法更多,《易·乾》:“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这里的“化”字是教化、教育的意思。《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皆化其上,樂乃可成。”此处的“化”字则是受感染、受感化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化”还有改变、变化的意思,《文心雕龙·指瑕》:“斯言一玷,千載弗化。”随着中国汉字的发展,除以上这些意思之外,“文”与“化”都各自引申着相当广的含义。如陇菲先生所说“文化之化,除变之一义外,还有一义是为泛而广之、遍而普之,绵而延之、被而复之、弥而漫之、侵而染之、透而彻之。”由此看来,“文”与“化”两字的起源就有着相当的联系,两字之结合,成为一个词语,充分体现了中国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从陇菲先生对文化的解释“何为文化?龙菲先生所说“文者,纹理;化者,变化。文化者,文而化之;文化者,化而文之。”也正体现着“文”与“化”二字从古至今的本意。深入理解二字的含义,这对于当今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生活之世界,乃一打上人智印记之人及世界是也;人类生活之世界,乃一打上人工印记之人为世界是也;人类生活之世界,乃一打上人智、人工印记之人文世界是也。
此所谓人文世界,物纹中已有人纹,物理中已有人理。所谓阴阳五行,所谓粒子波动,皆非本然之纹理,均为人文之知识。
今日所谓之人类,乃一文而化之、化而文之,自觉、自知、能思、能动之万物之灵。
二、文象
何为文象?人类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之历史操行,所创、所造、所持、所守之文明之象是也。
人生世上,其所谓文化即文而化之、化而文之者,文而化人,化而文人;文而化物,化而文物。
人,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物,文而化之,化而文之;遂有富丽之文象孳生;遂有珍贵之文物传世;遂有奇巧利器增人智,省人力,娱人心,适人欲。
人之为人,举凡眼、耳、鼻、舌、身、意诸官所会,莫非文象。
人生之前,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固有其本象。然人生之始,诸象渐为之改观。
《周易》云,“圣人立象以尽意。”审其所尽之意,非万物本意,乃人类创意。
故,象者,意象、心象、文象、人象是也。万象皆为意象,万象皆为心象,万象皆为文象,万象皆为人象。
所谓意象、心象、文象、人象,有实象、虚象、形象、行象之别。
因其为象,原本于人意;故可假物成器为实象,亦可凭心悬拟为虚象。人之意想,凝神于物形者,谓之形象;人之意想,运神于道行者,谓之行象。
由此观之,老子所谓“大象无形”者,盖针对运神道行之行象而言,非指凝神物形之形象而言。
由此观之,王弼所谓“得意忘象”者,乃把握实象、形象像所涵之人意之谓,非所谓文象可去、可灭之意也。无相(象)禅宗,无非得意忘象,偏执虚象而已。
文象之于人类,其义大矣哉!
三、文脉
何为文脉?文明演化之历史血脉是也,文明演化之指令信息是也。
古往今来,文象皆为人文演化先知先觉者所创。感其恩泽,庶民百姓称其为圣人。圣人所制之文象、文物,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模;一地创之,天下以为准则。模仿之,复制之,传播之,交流之,变化之,转型之,改进之,发展之,以至于粗制之,滥造之,夸张之,极端之,遂成五彩缤纷、光怪陆离之人文世界。
由此观之,文象、文物,其中有神,其中有精,其神甚真,其精甚明,是谓之文脉。延绵之,持守之,传存之,继承之,以化天下,以被四海,以利今人,以荫子孙,名曰精神,名曰灵魂,名曰信息,名曰资讯,超生死,越时空,和民族,类人群。文明此脉,人类此脉,不绝如缕,道出无已,百川归海,奔流不息。
此文脉者,文象其精,文物其神是也。人类文明,于其器用观之,是谓之文象;人类文明,于其道法观之,是谓之文脉。
文明其脉,延绵之,持守之,传存之,继承之,以化天下,以被四海,以利今人,以荫子孙,名曰精神,名曰灵魂,名曰信息,名曰资讯。
今世之文象,后世之文脉;此地之文象,彼地之文脉;一人之文象,众人之文脉 。
此文象、文脉,变易、不易者,阴往阳来,辐辏轮转,终坤复乾,太极循环。是为文而化之之道,是为化而文之之道;是为文而化之之法,是为化而文之之法。
四、当今文化·文象·文脉的影响
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午来到中华世纪坛,观看正在这里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引用了牛龙菲先生的话说:“《诗经》中有句话:“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意思是说,我们做斧柄时,只要按照先人传下来的斧柄的样子去做,大体能像。做出来的虽然不是同一把斧柄,但是同根同源。即观斧造斧,斧砍斧削,互为其根,互为其本,这就叫一脉相承。”温家宝总理来到湘西土家族织锦的制作现场,认真观看织锦的制作工艺,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参观结束时,温家宝总理对文化部门的同志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脉就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不仅要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要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不仅是一种文化教育,也是一种精神教育。
五、文化·文象·文脉与温州精神
大凡来过温州的人,可能无不对温州近些年的变化叹为观止,无不为温州模式感到惊奇,更无不为温州精神所折服。
温州既没有地域上的优势,又没有资源等其它方面的优势。温州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既不在边境,又不在中心,而是偏居东南一隅,人均只有一分多耕地,二十世纪末才通火车。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温州的投资很少,可以说,北京的太阳要经历千山万水才能照温州。但温州人并未因此而怨天尤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乏的资源现状反而锻造了温州人坚强的独立性和浓浓的自主意识。温州人凭着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经济,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温州传奇而独特的创业之路,已成为经典性的发展格局。有人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那里的人具有自觉的创新精神。有人说,温州人的头发都是空心的,无孔不入,无洞不钻。温州人对商机特别敏感,不管天南海北,只要有生意,就会去奔波。连江泽民同志都说:“世界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温州人不仅在温州这片土地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同样在其它地方获得了成功。
温州的发展以及温州人的成功,这些都无不与温州人生长的这片浸润着温州文化的土壤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温州籀园、籀亭、籀公楼之建,正是温州人对贤良之士“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的明证。yl6809永利和市图书馆“籀园艺术讲坛”之设立,正是温州人对贤良之士“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的明证。温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温州文化的发展。正是有着温州深深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影响,才有着今天温州人那吃苦耐劳、敢为人先之精神,才有了今天闻名海内外的温州模式。
讨论部分:
昌桂文:陇菲先生,您好!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认为孤独的人是可敬的,可同情的!首先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独的人,人称之为人,就具有社会性。那些相对孤独的人,都是被社会现实所迫,才选择孤独。
陇菲: 首先,你说人是社会的人,你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独的人,这点值得肯定的。的确,人之所以称之为人,首先是因为具有的社会性,但是,人不管怎样,最终都不能离开“人”这个群体,古人云:“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想,我们所说的孤独应该是指这个人不合群,脱离社会,人一定要和人在一起,而不能和其它的“物”或是“兽”在一起生活。我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某种程度上也是指:人长期脱离社会社会、脱离人群是不可取的。
问题二:陇菲先生,您好,我听你整场讲座一直在宣扬中国的古典文化(国学),在您看来,好像,中国的古典文化才是最好的,而我们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对于现代文化,你好像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那请问您,是不是古典文化就是好,而现代文学就落后呢?
陇菲: 首先,中国古代的确有很多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东西,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方面。其次,我也不否认中国当今的发展确实是越来越快,国家越来越强盛,我身为一名中国人为此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是,我认为,我们中国之所以能这么强盛,是因为中华民族那身后的文化根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等程度,我们都不会脱离自己的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就好比是我们的根,根基稳,发展才能更好更快。西方也确实有很多先进的东西,例如科技……,一个社会要发展,首先要建立在自己的稳定的根基,然后要吸收外面新的东西,进行创新。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永葆活力。
总结:
温州大学的师生们秉承着“求学问是,敢为人先”之校训,迎来了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讲座,正如孙贻让先生一生推崇的《墨子·尚贤》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正如牛龙菲先生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温州大学学子更加需要继承温州精神,要努力去做一个文化人,做一个“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文化人,而首要任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而习之”,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发扬光大,而后“敢为人先”去吸收西方的对于我们有利的新知识,进行创新、发展,这样正是把中国之“文化”与“文象”发展成“文脉”,世世代代发扬光大,使中国文化“生生不息”。